“每天都有數噸茭白發往蘇浙滬,每箱茭白都貼上了二維碼,這是茭白的‘身份證’,也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春季茭白新鮮上市,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北洋鎮種了13年茭白的農民蔣良珍卻從未想到,有一天,自家的茭白也會受益于新技術。
“十四五”開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奏響,農業大國中國如何邁向農業強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題中應有之義。
眼下,在數字經濟大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的田間地頭,數字化、生態化、技術化的區域農業種植管理模式應運而生,當地農民們正引領更智慧、更健康、更高效的農業“新潮流”,進而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從“一張碼”見證“技術改變農業”
“播種、施肥、采收、包裝、銷售等各環節,我們都會記錄在手機上的‘誠信農夫’App,動動手指就能讓經銷商、消費者放心,我們農民當然高興了。”黃巖官岙茭白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蔣良珍說,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不但沒增加成本,反而讓北洋清水茭白更好賣了。
“十四五”開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奏響,農業大國中國如何邁向農業強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題中應有之義。
眼下,在數字經濟大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的田間地頭,數字化、生態化、技術化的區域農業種植管理模式應運而生,當地農民們正引領更智慧、更健康、更高效的農業“新潮流”,進而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從“一張碼”見證“技術改變農業”
“播種、施肥、采收、包裝、銷售等各環節,我們都會記錄在手機上的‘誠信農夫’App,動動手指就能讓經銷商、消費者放心,我們農民當然高興了。”黃巖官岙茭白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蔣良珍說,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不但沒增加成本,反而讓北洋清水茭白更好賣了。
一名農技人員將異色瓢蟲卵卡放置到辣椒苗上
其所在的黃巖,是浙江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單位,農產品安全是當地農業最早借助數字化賦能領域,目前已實現“田頭到舌頭”的一碼全程監管。
規模化種植茭白13年來,蔣良珍感受到技術改變農業,以育苗環節為例,她說,過去,茭白育苗費時費力。“在農技專家指導下,我們正嘗試雙季茭白薹管育苗,大大縮減了育苗時間和成本。”
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蔣良珍通過對引進茭白品種的數次提純復壯提高了產量和品質,采用環棚薄膜覆蓋技術解決了越冬保溫問題,借助水漿與肥料施用的合理搭配準確控制茭白的生長及成熟期。此外,秸稈循環利用、殺蟲燈、性誘劑等綠色防控設備和技術,加強田間生產監管和產品質量監測。
從茭白田里的點滴變化不難看出,“技術改變農業”并非一句口號,浙江農業影響更甚。據中國農科院發布的測算辦法,浙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5.15%。
農民們加速擁抱技術紅利同時,政府也在“推把手”。
集成創新、迭代升級是農業數字化的發展方向。如金華研發“田間一件事”智慧服務系統,圍繞田間種植全周期“種、管、收、銷”四個環節,實現清單式管理、一站式辦理、一體化服務,讓現代農業服務“一點就通”,成為農民田間管理的好幫手;“中國蜜橘之鄉”黃巖,近期投運“智慧果園一張圖”信息服務平臺,打通了各類涉農管理數據平臺,為柑橘生產提供“一張圖”的對稱信息與數字支撐……
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浙江共實施“三農六方”農業科技協作項目158項、產業技術團隊項目1084項,創新集成并示范推廣20項重大科技成果……
從“健康土壤”透視農業生態化之道
春耕春播時節,走進黃巖中德農場,記者發現不少田塊并未著急種上農作物。遠遠看去,被紫云英、苕子等綠肥植物覆蓋的田地如同“荒地”。
規模化種植茭白13年來,蔣良珍感受到技術改變農業,以育苗環節為例,她說,過去,茭白育苗費時費力。“在農技專家指導下,我們正嘗試雙季茭白薹管育苗,大大縮減了育苗時間和成本。”
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蔣良珍通過對引進茭白品種的數次提純復壯提高了產量和品質,采用環棚薄膜覆蓋技術解決了越冬保溫問題,借助水漿與肥料施用的合理搭配準確控制茭白的生長及成熟期。此外,秸稈循環利用、殺蟲燈、性誘劑等綠色防控設備和技術,加強田間生產監管和產品質量監測。
從茭白田里的點滴變化不難看出,“技術改變農業”并非一句口號,浙江農業影響更甚。據中國農科院發布的測算辦法,浙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5.15%。
農民們加速擁抱技術紅利同時,政府也在“推把手”。
集成創新、迭代升級是農業數字化的發展方向。如金華研發“田間一件事”智慧服務系統,圍繞田間種植全周期“種、管、收、銷”四個環節,實現清單式管理、一站式辦理、一體化服務,讓現代農業服務“一點就通”,成為農民田間管理的好幫手;“中國蜜橘之鄉”黃巖,近期投運“智慧果園一張圖”信息服務平臺,打通了各類涉農管理數據平臺,為柑橘生產提供“一張圖”的對稱信息與數字支撐……
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浙江共實施“三農六方”農業科技協作項目158項、產業技術團隊項目1084項,創新集成并示范推廣20項重大科技成果……
從“健康土壤”透視農業生態化之道
春耕春播時節,走進黃巖中德農場,記者發現不少田塊并未著急種上農作物。遠遠看去,被紫云英、苕子等綠肥植物覆蓋的田地如同“荒地”。
一名農民駕駛圓盤耙進蔬菜種植大棚
這背后實則大有講究,該農場創辦者李錦波向中新網記者透露:“要種好地,首先要養好土,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長出健康的作物。”
杜絕使用化肥、農藥等,這是李錦波開展有機種植的不二法則。8年前,他受德國有機農場的啟發后,到黃巖開始“觸農”,種植有機糧食和蔬菜。
不用化肥,能保證產量嗎?不打農藥,病蟲害又如何防控?為此,李錦波在學習源自澳大利亞的德米特活力農耕后開始踐行。
“種草喂牛、綠肥還田、大米釀酒、米糠喂禽、糞便堆肥……經過7年改造,建立農場獨立的生態循環系統。”李錦波談及,實踐發現,健康的農作物反而不招蟲子了,300多畝地還引來了35種以上鳥類。2015年至今,中德農產陸續通過了中國有機認證、歐盟有機認證以及澳大利亞活力農耕認證。
身處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有機農產品更為受到市場認可。與此同時,李錦波坦言:“最讓我感到欣慰的,還是農場給周邊村民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事實上,李錦波的實踐與浙江力推的數字農業并非背道而馳,生態循環農業的場景在浙江大地早已比比皆是:從浙北水鄉的湖州“桑基魚塘”,到浙南山區的青田“稻魚共生”、蓮都“蓮鴨共生”、慶元“林菇共育”,再到浙西衢州衢江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守護好農業第一關,才能讓民眾吃得更健康、放心。
“植物工廠”變革傳統農業模式
“數字+農業”的疊加效應在浙江方興未艾,縱觀各地實踐,“植物工廠”式農業生產模式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種種“臟、累、苦”,也吸引更多人加入農業,并樂在其中。
走進浙江省數字農業工廠試點示范、浙江省高品質綠色科技示范基地——臺州曦禾農場,記者發現占地600多畝的農場里,只有寥寥數人在耕作,大部分農活都交給了機械和自動化設施。種植大棚里,監控系統實時檢測生產環境和作物生長狀況,并通過卷膜、噴灌系統等自動調控。
杜絕使用化肥、農藥等,這是李錦波開展有機種植的不二法則。8年前,他受德國有機農場的啟發后,到黃巖開始“觸農”,種植有機糧食和蔬菜。
不用化肥,能保證產量嗎?不打農藥,病蟲害又如何防控?為此,李錦波在學習源自澳大利亞的德米特活力農耕后開始踐行。
“種草喂牛、綠肥還田、大米釀酒、米糠喂禽、糞便堆肥……經過7年改造,建立農場獨立的生態循環系統。”李錦波談及,實踐發現,健康的農作物反而不招蟲子了,300多畝地還引來了35種以上鳥類。2015年至今,中德農產陸續通過了中國有機認證、歐盟有機認證以及澳大利亞活力農耕認證。
身處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有機農產品更為受到市場認可。與此同時,李錦波坦言:“最讓我感到欣慰的,還是農場給周邊村民帶來的影響與改變。”
事實上,李錦波的實踐與浙江力推的數字農業并非背道而馳,生態循環農業的場景在浙江大地早已比比皆是:從浙北水鄉的湖州“桑基魚塘”,到浙南山區的青田“稻魚共生”、蓮都“蓮鴨共生”、慶元“林菇共育”,再到浙西衢州衢江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守護好農業第一關,才能讓民眾吃得更健康、放心。
“植物工廠”變革傳統農業模式
“數字+農業”的疊加效應在浙江方興未艾,縱觀各地實踐,“植物工廠”式農業生產模式改變著傳統農業的種種“臟、累、苦”,也吸引更多人加入農業,并樂在其中。
走進浙江省數字農業工廠試點示范、浙江省高品質綠色科技示范基地——臺州曦禾農場,記者發現占地600多畝的農場里,只有寥寥數人在耕作,大部分農活都交給了機械和自動化設施。種植大棚里,監控系統實時檢測生產環境和作物生長狀況,并通過卷膜、噴灌系統等自動調控。
現代農夫李錦波在臺州黃巖中德農場查看有機蔬菜長勢
“農場全年要種植100多種蔬菜,我們采取輪作、間作、套作等,不僅豐富農產品類,還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病蟲害的影響。”臺州曦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章永鋒介紹,農場還引進旋耕機、撒肥機、起壟機、開溝機等,耕地效率提升了三四倍。
病蟲害綠色防控亦是“植物工廠”之特色,通過太陽能殺蟲燈、黃板、性誘捕器,定期記錄捕捉到的昆蟲種類和數量監測蟲害,開展蟲害監測預警,及時根據監測結果開展蟲害防治。
這些天,茁壯成長的辣椒苗、番茄苗出現蚜蟲,農技人員忙著將異色瓢蟲卵卡放置到菜苗上。“異色瓢蟲是蚜蟲的天敵,通過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手段,見效快,并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黃巖區農業農村局技術指導員陶永剛說。
不僅是農業種植領域,養殖領域亦加速擁抱數字化。
在湖州南潯和孚鎮漾東村的千畝“跑道魚”示范園區內,24小時物聯網實時監控平臺,讓過去全憑經驗,甚至“整夜巡塘,一宿無眠”的農戶,如今24小時遠程遙控,“躺在床上都可以養魚了”。
在寧波慈溪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慈溪正大蛋業有限公司現代蛋雞養殖智能場景實現“離開土地,住進工廠”。400畝養殖區域內,培育著25萬羽小雞的3幢小樓,與可容納75萬羽蛋雞的9幢雞舍毗鄰而立;100萬羽蛋雞生產養殖環節全過程、全產業鏈數字化操控,每名飼養工程師可輕松管理8.6萬只雞……
一名農技人員在臺州黃巖曦禾農場查看草莓長勢
數字變革并非只是種養環節,不少農業基地通過田間影像實時在線直播、錄播,結合創新營銷手段,利用自建網上商城銷售,減少了流通環節,實現農產品從“田地直達餐桌”。
以數字農業指導產供銷為例,杭州余杭永安稻香小鎮實現稻田數字化認養、數字農業溯源、數字文旅地圖導覽、VLOG智慧短視頻、可視化銷售等,讓現代農業“好看又好玩”。
不難發現,數字賦能農業已滲透到浙江農業的各個環節。談及未來趨勢,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通林表示,浙江將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機具、新成果進鄉村,促進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業強鎮、種養基地數字化轉型,指導引導農民科學種養、生態種養、高效種養、品牌種養,讓綠色發展成為浙江農業農村的新常態。
從曾經“兩腳泥一身土”到“植物工廠”的流水線、高效率、生態化種植轉型,伴隨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迭代更新,農民們的農事越來越輕松,也讓鄉村振興的未來路徑愈發清晰起來。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hongrb.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