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變量。本質上,種業振興是農業科技的振興,是種業企業的振興,既是科技問題也是市場問題。要尊重育種科研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重點要在種質資源、知識產權、科企合作三方面尋求突破。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會議提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變量。從提出打贏種業翻身仗到部署推進種業振興,中央對種業的重視一以貫之。本質上,種業振興是農業科技的振興,是種業企業的振興,既是科技問題也是市場問題。推進種業振興,既等不得、慢不得,也慌不得、急不得,要尊重育種科研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步步深化、久久為功,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最終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要認識到我國種業問題是個結構性問題。在農作物種業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最重要,我國已實現了100%自給,并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玉米、大豆、諸多蔬菜品種,我國也具備相當高的自給率,但品種的競爭力還不夠強;部分高端蔬菜等少數品種幾乎完全依靠國外。以黃瓜為例,絕大多數人消費的黃瓜都是國產品種,但部分高端黃瓜品種如無刺黃瓜是國外品種。同時要看到,僅從種業外貿依存度來看,外資企業僅占我國種子市場約3%的份額;進口種子占我國用種量的0.1%,國外則遠高于此。
屢次強調種業重要性,既是立足當下更是著眼長遠,既為了避免在極端情況下被“一劍封喉”,也是因為現代育種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比如,國外主要是企業育種,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出品質的概率有保障;我國大多仍是課題組式育種,組織化程度低,多數種企盯著推廣而非研發。比如,主流的基因編輯技術均被國外控制,我國在基因編輯工具、全基因選擇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原創能力不足。可見,所謂種業卡脖子,主要不是供應鏈的卡脖子,更多是技術創新的卡脖子。
推進種業振興,重點要在種質資源、知識產權、科企合作三方面尋求突破。
種業振興,源頭在種質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源頭。袁隆平之所以能育出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就在于發現的那株野生稻“野敗”。我國擁有52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居全球第二。但是,完成資源精準鑒定的不到10%,真正有用的基因還沒被完全挖掘。同時,種質資源多來自國內,群體遺傳基礎狹窄,選擇空間有限。我國畜禽遺傳資源占全球六分之一,但面臨資源消失風險加劇、地方特色資源開發不夠等問題。所以,護好用好種質資源,才能下好先手棋。
種業振興,基礎在知識產權。長期以來,我國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大量“換個車燈就是輛新車”的所謂新品種層出不窮,這類新品種跟突破性新品種差了十萬八千里,限制了企業原始研發的積極性。2012年,美國先鋒公司沒有獲得許可就使用了孟山都公司的技術專利,被裁決賠付10億美元。如果沒有這種強有力的制度保護,就會出現“誰搞原始創新,誰就是冤大頭”的情況。要把健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作為保障,既在品種審定上鼓勵原始創新,也大力打擊種業違法侵權行為。
種業振興,關鍵在科企合作。種業投入大、風險高、專業性強,需要“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任何一方缺位都不能說種業實現了振興。要解決創新主體錯位問題,育種企業和科研院所要形成創新共同體,加快育種資源、人才、技術在科研單位和企業之間的按需流動。要培育帥才型的育種家,有效整合科研資源,加快核心技術攻關。要弘揚企業家精神,用好“看不見的手”,打造種業領軍企業。
作者:喬金亮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會議提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變量。從提出打贏種業翻身仗到部署推進種業振興,中央對種業的重視一以貫之。本質上,種業振興是農業科技的振興,是種業企業的振興,既是科技問題也是市場問題。推進種業振興,既等不得、慢不得,也慌不得、急不得,要尊重育種科研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步步深化、久久為功,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最終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要認識到我國種業問題是個結構性問題。在農作物種業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最重要,我國已實現了100%自給,并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玉米、大豆、諸多蔬菜品種,我國也具備相當高的自給率,但品種的競爭力還不夠強;部分高端蔬菜等少數品種幾乎完全依靠國外。以黃瓜為例,絕大多數人消費的黃瓜都是國產品種,但部分高端黃瓜品種如無刺黃瓜是國外品種。同時要看到,僅從種業外貿依存度來看,外資企業僅占我國種子市場約3%的份額;進口種子占我國用種量的0.1%,國外則遠高于此。
屢次強調種業重要性,既是立足當下更是著眼長遠,既為了避免在極端情況下被“一劍封喉”,也是因為現代育種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比如,國外主要是企業育種,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出品質的概率有保障;我國大多仍是課題組式育種,組織化程度低,多數種企盯著推廣而非研發。比如,主流的基因編輯技術均被國外控制,我國在基因編輯工具、全基因選擇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原創能力不足。可見,所謂種業卡脖子,主要不是供應鏈的卡脖子,更多是技術創新的卡脖子。
推進種業振興,重點要在種質資源、知識產權、科企合作三方面尋求突破。
種業振興,源頭在種質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源頭。袁隆平之所以能育出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就在于發現的那株野生稻“野敗”。我國擁有52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居全球第二。但是,完成資源精準鑒定的不到10%,真正有用的基因還沒被完全挖掘。同時,種質資源多來自國內,群體遺傳基礎狹窄,選擇空間有限。我國畜禽遺傳資源占全球六分之一,但面臨資源消失風險加劇、地方特色資源開發不夠等問題。所以,護好用好種質資源,才能下好先手棋。
種業振興,基礎在知識產權。長期以來,我國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大量“換個車燈就是輛新車”的所謂新品種層出不窮,這類新品種跟突破性新品種差了十萬八千里,限制了企業原始研發的積極性。2012年,美國先鋒公司沒有獲得許可就使用了孟山都公司的技術專利,被裁決賠付10億美元。如果沒有這種強有力的制度保護,就會出現“誰搞原始創新,誰就是冤大頭”的情況。要把健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作為保障,既在品種審定上鼓勵原始創新,也大力打擊種業違法侵權行為。
種業振興,關鍵在科企合作。種業投入大、風險高、專業性強,需要“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任何一方缺位都不能說種業實現了振興。要解決創新主體錯位問題,育種企業和科研院所要形成創新共同體,加快育種資源、人才、技術在科研單位和企業之間的按需流動。要培育帥才型的育種家,有效整合科研資源,加快核心技術攻關。要弘揚企業家精神,用好“看不見的手”,打造種業領軍企業。
作者:喬金亮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hongrb.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