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通氣會,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近日由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科技教育司、農田建設管理司有關負責同志回答記者提問。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副主任劉均勇主持通氣會。
曾衍德介紹,這是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明確了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措施,對“十四五”時期農業綠色發展做出了系統安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提出“五個明顯”定性目標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將綠色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領,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資源保護利用得到加強,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明顯,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綠色發展支撐體系逐步建立,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明顯進展。
曾衍德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站上新的歷史起點,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將編制《規劃》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抓緊抓實。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于農業綠色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細化為具體工作思路和重點任務,一項措施一項措施落實,一個區域一個區域推進,加快構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推動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為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良好條件。
面向“十四五”,《規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為重點,明確提出到2025年農業綠色發展“五個明顯”的定性目標,即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產地環境質量明顯好轉、農業生態系統明顯改善、綠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減排固碳能力明顯增強。
《規劃》進一步明確了4方面11項定量指標,在保資源方面,提出到2025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5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7;在優環境方面,提出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秸稈、糞污、農膜利用率分別達到86%以上、80%和85%;在促生態方面,提出新增退化農田治理面積1400萬畝,新增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面積1億畝;在增供給方面,提出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6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8%。
聚焦綠色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
重點進行“三加強、一打造”
進入“十四五”,三農工作的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是擺在農業農村部門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規劃》聚焦綠色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重點是“三加強、一打造”,即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業生態保護修復,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
最新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擁有耕地19.18億畝、園地3.03億畝。與國土“二調”相比,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畝。針對耕地資源保護利用,農田建設管理司一級巡視員陳章全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采取堅決有力措施,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此,《規劃》提出了穩數量、提質量、保生態的“三位一體”工作舉措,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實施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特別是要保護好東北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力爭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
農業面源污染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強化投入減量、綠色替代、循環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與十年前相比,農業領域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分別下降19%、48%、25%,實現了“增產又減污”。與此同時,農業面源污染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仍然較大,防治工作任重道遠。為此,《規劃》堅持問題導向,要求強化政策扶持,突出工作重點,加強重點流域治理,構建長效機制,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
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碳達峰碳中和問題,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表示,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種植業減排固碳、養殖業減排降碳、農機節能減排,以及加工流通領域綠色低碳等內容。為此,《規劃》嚴格落實2030年前力爭實現碳達峰的要求,在工作上作出分三步走的安排,一是組織專家團隊,科學測算減排固碳潛力;二是務實制定實施方案,明確重點任務、時間表和路線圖;三是建設監測評估體系,在不同區域、不同生產場景布局監測網點,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和農田固碳能力長期定位監測。同時,在技術支撐上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減碳,一手抓固碳。
《規劃》單列一節對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農業生態保護作出了安排。一是突出保護和防治,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啟動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珍稀魚類國家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實施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減少農業污染入湖負荷。二是突出節水和修復,推動黃河流域農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流域推進農業深度節水控水,嚴格落實以水定地、因水施種,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分區域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黃河上游重點開展禁牧休牧、劃區輪牧,中游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下游重點加強灘區生態綜合整治。
《規劃》首次提出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規劃》從綠色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全過程對農業農村領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做出了系統安排,在生產環節上要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行動;在加工流通環節上要構建農業綠色供應鏈;在產業鏈布局上要推進產業集聚循環發展。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全鏈條拓展農業綠色發展空間,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培育綠色低碳新增長點,加快形成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強化科技和制度兩個動能
加大農業綠色發展領域投入力度
《規劃》針對科技與政策兩大制約短板,提出強化科技動能和制度動能。一方面健全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動能。加快農業綠色發展科技自主創新,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推進要素投入精準減量、生產技術集約高效、產業模式生態循環、設施裝備配套齊全,推動農業科技綠色轉型。另一方面健全體制機制,增強農業綠色發展制度動能。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責任、考核制度、獎懲機制,強化制度約束,完善市場機制,引導社會參與,加快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切實改變農業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
曾衍德表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艱巨任務,需要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匯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進《規劃》任務落實。一要聚焦重點推進,關鍵是聚焦重點指標、重大工程、重要政策來落實落細。二要聚集資源推進,核心是引導資金、人才、科技等投向農業綠色發展。三要聚合力量推進,要建立國家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的推進格局。
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據了解,近年來,國家遵循綠色引領、統籌兼顧,存量優化、增量傾斜,系統設計、穩妥推進的原則,不斷加大農業綠色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力度。2021年,中央投入農業綠色發展相關資金近440億元。
計劃財務司副司長王衍介紹,為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扶持政策,《規劃》明確提出,健全政府投入激勵機制,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多渠道增加農業綠色發展投入。一是選擇重點縣建設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片,圍繞糧棉油糖等重點作物,集成組裝耕種管收全過程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二是實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和第三輪草原保護利用獎補,啟動實施綠色養殖池塘改造,實施漁業增殖放流行動,支持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三是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啟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促進糞肥有效使用,開展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來源:農民日報
曾衍德介紹,這是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明確了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思路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措施,對“十四五”時期農業綠色發展做出了系統安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提出“五個明顯”定性目標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將綠色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引領,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資源保護利用得到加強,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明顯,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綠色發展支撐體系逐步建立,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明顯進展。
曾衍德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站上新的歷史起點,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將編制《規劃》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抓緊抓實。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于農業綠色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細化為具體工作思路和重點任務,一項措施一項措施落實,一個區域一個區域推進,加快構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推動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為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良好條件。
面向“十四五”,《規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為重點,明確提出到2025年農業綠色發展“五個明顯”的定性目標,即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產地環境質量明顯好轉、農業生態系統明顯改善、綠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減排固碳能力明顯增強。
《規劃》進一步明確了4方面11項定量指標,在保資源方面,提出到2025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5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7;在優環境方面,提出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秸稈、糞污、農膜利用率分別達到86%以上、80%和85%;在促生態方面,提出新增退化農田治理面積1400萬畝,新增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面積1億畝;在增供給方面,提出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6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8%。
聚焦綠色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
重點進行“三加強、一打造”
進入“十四五”,三農工作的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是擺在農業農村部門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規劃》聚焦綠色發展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重點是“三加強、一打造”,即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業生態保護修復,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
最新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擁有耕地19.18億畝、園地3.03億畝。與國土“二調”相比,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畝。針對耕地資源保護利用,農田建設管理司一級巡視員陳章全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采取堅決有力措施,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此,《規劃》提出了穩數量、提質量、保生態的“三位一體”工作舉措,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實施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特別是要保護好東北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力爭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
農業面源污染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強化投入減量、綠色替代、循環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與十年前相比,農業領域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分別下降19%、48%、25%,實現了“增產又減污”。與此同時,農業面源污染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仍然較大,防治工作任重道遠。為此,《規劃》堅持問題導向,要求強化政策扶持,突出工作重點,加強重點流域治理,構建長效機制,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
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碳達峰碳中和問題,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表示,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是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種植業減排固碳、養殖業減排降碳、農機節能減排,以及加工流通領域綠色低碳等內容。為此,《規劃》嚴格落實2030年前力爭實現碳達峰的要求,在工作上作出分三步走的安排,一是組織專家團隊,科學測算減排固碳潛力;二是務實制定實施方案,明確重點任務、時間表和路線圖;三是建設監測評估體系,在不同區域、不同生產場景布局監測網點,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和農田固碳能力長期定位監測。同時,在技術支撐上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減碳,一手抓固碳。
《規劃》單列一節對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農業生態保護作出了安排。一是突出保護和防治,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啟動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珍稀魚類國家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實施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減少農業污染入湖負荷。二是突出節水和修復,推動黃河流域農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流域推進農業深度節水控水,嚴格落實以水定地、因水施種,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分區域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黃河上游重點開展禁牧休牧、劃區輪牧,中游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下游重點加強灘區生態綜合整治。
《規劃》首次提出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規劃》從綠色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全過程對農業農村領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做出了系統安排,在生產環節上要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行動;在加工流通環節上要構建農業綠色供應鏈;在產業鏈布局上要推進產業集聚循環發展。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全鏈條拓展農業綠色發展空間,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培育綠色低碳新增長點,加快形成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強化科技和制度兩個動能
加大農業綠色發展領域投入力度
《規劃》針對科技與政策兩大制約短板,提出強化科技動能和制度動能。一方面健全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動能。加快農業綠色發展科技自主創新,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推進要素投入精準減量、生產技術集約高效、產業模式生態循環、設施裝備配套齊全,推動農業科技綠色轉型。另一方面健全體制機制,增強農業綠色發展制度動能。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目標責任、考核制度、獎懲機制,強化制度約束,完善市場機制,引導社會參與,加快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切實改變農業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
曾衍德表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艱巨任務,需要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匯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進《規劃》任務落實。一要聚焦重點推進,關鍵是聚焦重點指標、重大工程、重要政策來落實落細。二要聚集資源推進,核心是引導資金、人才、科技等投向農業綠色發展。三要聚合力量推進,要建立國家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的推進格局。
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據了解,近年來,國家遵循綠色引領、統籌兼顧,存量優化、增量傾斜,系統設計、穩妥推進的原則,不斷加大農業綠色發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力度。2021年,中央投入農業綠色發展相關資金近440億元。
計劃財務司副司長王衍介紹,為完善農業綠色發展扶持政策,《規劃》明確提出,健全政府投入激勵機制,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多渠道增加農業綠色發展投入。一是選擇重點縣建設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片,圍繞糧棉油糖等重點作物,集成組裝耕種管收全過程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二是實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和第三輪草原保護利用獎補,啟動實施綠色養殖池塘改造,實施漁業增殖放流行動,支持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三是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廢舊地膜回收利用,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啟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促進糞肥有效使用,開展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來源:農民日報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hongrb.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