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種了47年糧的傳統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深刻體會到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辛酸和無奈;他是一名只種了4年糧的現代農民,全程機械化讓原本辛苦的勞作變得輕松、高效,雖然承包了近800畝稻田,但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讓種田完全變了樣。
他倆是一對稻田里的“父子兵”。雖然種的是同一片土地,收獲卻有著天壤之別,他們見證的正是金華農業的轉型之路。
那些看天吃飯的日子
徐建洪今年已經59歲,是婺城區長山鄉的種田好手。
只讀了6年小學,徐建洪就開始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年僅12歲的他就跟著長輩學育種、插秧、收割,從早干到晚,一天可以拿到3個工分,一個工分價值四五分錢。“那時候生產方式落后,加上集體勞動大家積極性不高。雖然生產隊把能利用的巴掌大的土地都種上了稻谷,但大家依然經常吃不飽飯。”老徐說。
讓徐建洪記憶猶新的是1981年。那年年底,村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徐家當時有四口人,共分到兩畝口糧田和2.5畝承包田。土地包干到戶后,徐建洪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大家都吃夠了沒有糧食的苦,一有政策自然十分賣力。”徐建洪說。那時候種糧靠的就是雙手和一身的力氣。不過當時糧價低,扣除農業稅,一年下來也只能吃飽不賠。
接下來幾年,隨著政策的放開,徐建洪開始嘗試著承包別人的土地來種糧。“當時好的土地別人也不會給你種,能承包到的都是山坳里的低產田。為了提高收益,我們又在山上種果樹,養上家禽。累是累點,但畢竟解決了溫飽問題。特別是后來取消了農業稅,這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老徐說。
大學生回家種田來了
4年前,一條“大學生回家種田來了”的消息在長山鄉成為熱議話題。這名大學生不是別人,正是徐建洪的兒子徐勁威。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他卻又偏偏選擇回老家種糧當農民,這讓徐建洪一時想不通。
徐勁威學的是當時很熱門的物流專業,2008年大學畢業后在上海電信公司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每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一年后,他卻放棄了工作,選擇種田當農民。
“那個時候,經常聽人說現在種糧不但不用交稅,而且還有政策補助,種出來的糧食也不愁賣。想想有哪個行業能享受這樣的待遇?
這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創業項目。”徐勁威說。
一開始,徐勁威就意識到,父輩種糧主要輸在落后的生產方式上。農業要想高產、高效,必須要轉變生產方式。為此,他去了很多農業發達地區學習參觀,切身感受到機械化作業給農業生產帶來的諸多好處。回來后,他一邊四處尋找流轉土地,一邊通過貸款購置了播種機、插秧機、烘干機等農業機具。隨后,他還成立了長山糧食專業合作社,整合周邊資源,實現強強聯合。
自從實現機械化作業以來,水稻的產量和種植的效率明顯提高了,人力成本也節約了不少。以前治蟲的時候,100畝田需要雇上10個人。自從買了治蟲機具后,有三四人就足夠了。這一點,得到了他的父親徐建洪的稱贊。就這樣,徐勁威種田的路子越走越順,種植面積也連年增長:從2009年的587畝,到2011年的640多畝,如今已有787畝;三年共生產糧食1200多噸,年銷售收入達90萬元。
現代農民越來越多
近年來,像徐勁威這樣的“大學生農民”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現有113名大學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創業,成為我市現代農業建設的新生力量。
除鼓勵大學生從事現代農業外,我市先后出臺扶持做大做強農業經營主體的一系列政策,有效促進了新型農業主體的發展壯大。目前,全市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95家,省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78家,市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104家。而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要培育年銷售額超1000萬元、統一銷售率超80%的規模型合作社200家,其中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的龍頭型合作社20家;培育農業上市企業2~3家。
各地還利用各種平臺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園區建設,形成了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浦江縣萬紫千紅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林光就是其中的典型。2003年,郭林光一舉租下黃宅鎮治平片400畝土地,并種下8萬多棵桂花,開發現代農業觀光園。2005年后,他的農業園面積達到了1580畝。
當前,我市正如火如荼地推進農業“兩區”建設。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市農業局提出了“經營規模化、裝備設施化、主體企業化、產品品牌化、生產生態化”的五大戰略,力爭早日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
他倆是一對稻田里的“父子兵”。雖然種的是同一片土地,收獲卻有著天壤之別,他們見證的正是金華農業的轉型之路。
那些看天吃飯的日子
徐建洪今年已經59歲,是婺城區長山鄉的種田好手。
只讀了6年小學,徐建洪就開始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年僅12歲的他就跟著長輩學育種、插秧、收割,從早干到晚,一天可以拿到3個工分,一個工分價值四五分錢。“那時候生產方式落后,加上集體勞動大家積極性不高。雖然生產隊把能利用的巴掌大的土地都種上了稻谷,但大家依然經常吃不飽飯。”老徐說。
讓徐建洪記憶猶新的是1981年。那年年底,村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徐家當時有四口人,共分到兩畝口糧田和2.5畝承包田。土地包干到戶后,徐建洪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大家都吃夠了沒有糧食的苦,一有政策自然十分賣力。”徐建洪說。那時候種糧靠的就是雙手和一身的力氣。不過當時糧價低,扣除農業稅,一年下來也只能吃飽不賠。
接下來幾年,隨著政策的放開,徐建洪開始嘗試著承包別人的土地來種糧。“當時好的土地別人也不會給你種,能承包到的都是山坳里的低產田。為了提高收益,我們又在山上種果樹,養上家禽。累是累點,但畢竟解決了溫飽問題。特別是后來取消了農業稅,這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老徐說。
大學生回家種田來了
4年前,一條“大學生回家種田來了”的消息在長山鄉成為熱議話題。這名大學生不是別人,正是徐建洪的兒子徐勁威。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他卻又偏偏選擇回老家種糧當農民,這讓徐建洪一時想不通。
徐勁威學的是當時很熱門的物流專業,2008年大學畢業后在上海電信公司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每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一年后,他卻放棄了工作,選擇種田當農民。
“那個時候,經常聽人說現在種糧不但不用交稅,而且還有政策補助,種出來的糧食也不愁賣。想想有哪個行業能享受這樣的待遇?
這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創業項目。”徐勁威說。
一開始,徐勁威就意識到,父輩種糧主要輸在落后的生產方式上。農業要想高產、高效,必須要轉變生產方式。為此,他去了很多農業發達地區學習參觀,切身感受到機械化作業給農業生產帶來的諸多好處。回來后,他一邊四處尋找流轉土地,一邊通過貸款購置了播種機、插秧機、烘干機等農業機具。隨后,他還成立了長山糧食專業合作社,整合周邊資源,實現強強聯合。
自從實現機械化作業以來,水稻的產量和種植的效率明顯提高了,人力成本也節約了不少。以前治蟲的時候,100畝田需要雇上10個人。自從買了治蟲機具后,有三四人就足夠了。這一點,得到了他的父親徐建洪的稱贊。就這樣,徐勁威種田的路子越走越順,種植面積也連年增長:從2009年的587畝,到2011年的640多畝,如今已有787畝;三年共生產糧食1200多噸,年銷售收入達90萬元。
現代農民越來越多
近年來,像徐勁威這樣的“大學生農民”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現有113名大學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創業,成為我市現代農業建設的新生力量。
除鼓勵大學生從事現代農業外,我市先后出臺扶持做大做強農業經營主體的一系列政策,有效促進了新型農業主體的發展壯大。目前,全市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95家,省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78家,市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104家。而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要培育年銷售額超1000萬元、統一銷售率超80%的規模型合作社200家,其中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的龍頭型合作社20家;培育農業上市企業2~3家。
各地還利用各種平臺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園區建設,形成了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浦江縣萬紫千紅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林光就是其中的典型。2003年,郭林光一舉租下黃宅鎮治平片400畝土地,并種下8萬多棵桂花,開發現代農業觀光園。2005年后,他的農業園面積達到了1580畝。
當前,我市正如火如荼地推進農業“兩區”建設。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市農業局提出了“經營規模化、裝備設施化、主體企業化、產品品牌化、生產生態化”的五大戰略,力爭早日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hongrb.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