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在演講中指出,自動駕駛是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起跑線,而智能網聯是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生態,會學習則是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核心。
我在這里分享一下我對未來農機的看法,報告題目是《未來農機:會學習的農田作業機器人》,重點強調會學習。
未來農機到底講的是什么時候呢,我個人看法,大家知道1950年人工智能誕生,我們講人工智能100年,到2000年人工智能算是走過一半的時間,那回顧我們已經走過的前50年,我愿意把前半部分叫做傳統的人工智能。以我為例,我在讀博士的時候就已經在從事人工智能相關研究,人工智能幾起幾落,身在其中,深有體會。那么新一代人工智能呢,是在下一個五十年,中間的分界是什么?是當前研究的熱點:深度學習!從人工神經網絡到淺度的機器學習,發展到深度學習,使得人工智能從陽春白雪走入大眾。
那么把傳統智能叫做計算機智能是不過分的,目前所有的軟件、所有的智慧,都是在計算機上完成的。那么后50年,人工智能還在計算機上做嗎?我覺得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特征可以用這幾個字來表示:無意識的類腦智能。不是僅在計算機上寫軟件,也不是一直講提高算法算力,它要有一個大的躍升。那么我們去設想一下,人工智能100年時候的農機是什么樣呢?
說起人工智能100年,我們很多人都能身臨其境。我想了一下,概括出未來農業機器人的三種形態:輪式/履帶式的機器人,舉例而言,當前我的團隊正在東北大田進行無人拖拉機的大面積作業,這是第一種形態;還有一種很重要的形態,是多足多臂機器人,尤其是采摘機器人;當然,還有同等重要的飛行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放在一起,不是一臺而是多臺,不是一架,而是多架,共同組成拖拉機載無人機,無人船載無人機,或者載多足多臂機器人。由于農業植被差異性、農田作業復雜性,決定了農田作業機械的多樣性。我覺得這三種形態在一起,會更有生動的畫面出來。
我今天的報告,大致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一個叫起跑線,一個叫生態,一個叫學習。
自動駕駛是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起跑線
先講講起跑線,我個人認為:自動駕駛是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起跑線。我們要將農村大面積的作業用機械化、智能化來替代,首要的,就是農機的駕駛腦。很遺憾,前幾年我們走了一些彎路,過分看重智能駕駛L1、L2到L5的分級定義,過分從定義出發。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逐漸淡化自動化駕駛的等級劃分,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人適當干預一下,尤其是農田,我們強調的應該是應用價值。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到農村的時候,農場主關心的更多是你的產品能不能干活、能不能省錢,當然,我們仍然要堅守駕駛的安全問題。如果說農業的無人駕駛分成三個時期來做的話,0到1的科研探索期已經過去了,現在1-10更多是產品的孵化期、市場的創新期和社會的接收期;那么,10到10的N次方呢,我個人認為是2025到2035年,到2050,正好是下一個50年,正好是人工智能100年,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大家知道,這里面最痛苦的就是當前,1到10產業化的痛苦時期,這條路不好走。農場半封閉狀態,場景相對簡單,無人駕駛技術發展會比道路上的自動駕駛快一些。
要做智慧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些一個都少不了。但是由于我國機械化、自動化不夠扎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在倒逼自動化、機械化,尤其是拖拉機,它的主要動力原來是模擬式的,不是數字式的,不便于人工智能對其進行改良。我們要由機械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才能克服這個問題。我們用三種方法來解決智能農機的問題,后裝、前裝及新概念拖拉機,也就是無駕駛艙農機。農業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任務繁重,農田作業主力軍是大馬力拖拉機。在智慧農場的應用當中,拖拉機要配合農具進行中耕植保、耕整地、機械收獲、運輸等一系列工作。過去我們比較強調拖拉機本身,但是真正的有效載荷在于后面的農機具。農活要干好,更要強調機頭和農具的一體化。在東北、新疆,先將玉米小麥大豆等大田作物作為智慧農業落地的第一步,能夠解決大量的勞動力缺口問題。
這是目前在東北做的工作,現在我們正在試圖將單臺無人拖拉機變成多臺,形成一個群體系統作業的樣子,能夠完成農業機械化、智慧農場所有環節,包括大雪天,也包括夜間、復雜地形。我們現在更感興趣的,如剛才所講,是機載無人機和機載多足多臂機器人。
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生態:智能網聯
我們認為,當前對于中國農業要強調四個字,智能網聯。如果把所有傳感器都放在農機上,成本太高,能不能進行一定的環境改造,農業新基建給我們帶來了契機,5G+數據中心+農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這樣能不能把北斗在農業上充分發揮作用,建立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導航定位系統,利用5G超高帶寬、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的特性,極大降低拖拉機載傳感器的成本,因為眾所周知,一個激光雷達就要幾萬甚至幾十萬,有時候一個還不夠,能不能通過機、物、網、管系統的優勢改善智能網聯。這塊地是農場的,是固定的,那么農場是否能夠把地面增強系統弄好點,在農忙時節把基站架起來,好處就是農田是不動的,今年的土地測量、路徑規劃明年還可以繼續使用,更方便進行土地管理。所以我國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加強垂直系統的農業物聯網,就可以實現精準操控。據報道,農機一千米定位精度誤差只有5cm,這就很好了呀。精準控制有很多辦法,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把拖拉機的V2X變成碎片化的“V”, “V”變小一點,把發動機、農具的消息都給傳出來,便于農場主云上操控。在大型農場進行無人化工作,我們看到的是沒有人,但是這些農業作業現狀我們都能知道的話,例如農場主在家里通過Pad就可以控制犁鏵、控制拖拉機檔位、甚至進行增值服務,那該多好啊。
經常有人提智慧農場為無人農場,個人覺得不太確切,應該叫像無人農場,因為農場看不到那么多人現場操控,但是人類仍然在起作用。人工智能我的定義是人類智能的體外延伸。農場主在操控中心操控一臺臺農機的時候,那就是我們的智慧農場。智慧作業,就是操控手,尤其是遙控的操控手,加上智能網聯,再加上會學習的農田作業機器人。我曾經把農業場景的拖拉機手比作駕駛腦,但是現在看來并不確切,不單單是駕駛,應該是農田農機作業腦包括對農機作業的有效控制,參數的調節和適時的干預。這樣的情況之下,一個農場就可以變成少人農場或者幾人農場。
會學習是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核心
最后重點講一下會學習。農田作業的機器人,一定不是簡單的機械化、自動 化,最基本是會學習。這個事情稍微追溯的要遠一些,人為什么能夠站在生物鏈的頂端,他的感官力氣都不是最強的,人最厲害的是發明了脫離生命體的文化和文明,尤其是教育。人類用1/4的生命時間去學習,通過教育把全社會的群體智能吸收為個體智能,進而又變成群體智能,迭代發展。因此,人腦組織先天基因的持續進化和后天學習的雙突破,才成就了人類的認知革命,也才進一步成就了人工智能。因此,我這兒有一個基本認識,那就是智能是可以教育的,文明是智能生產的。
我認為,學習的能力才是人工智能最基本的能力,因為會學習才能解釋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我對本世紀中葉未來農業機器人的定義,九個字,可交互、會學習、能進化,按照人類意志安全高效完成農田作業任務。在東北,為什么農場主歡迎我們,不單單是因為我們可以節省勞動力,因為傳統的拖拉機手,他是人類,有情緒,在不開心的時候會在地里空跑耗油,農田作業機器人就沒有意識和情緒,會按照人類的指示老老實實地干活。白天也好,夜間也好,都能夠好好干活。
農業自動化技術做到極致,但如果農業機器人不能像人一樣具備學習能力,不能應對農業植被的差異性,農田作業的復雜性,不能應對無法窮舉的邊緣工況,就無法完全替代人類勞動。因此,把一個千人農場,如何變成100個人,進而變成10個人,幾個人,這就是我們對于未來農場的期望。
這里面最有難度的,就是農業作業的常識,為什么現在有人說農業機器人還不能用,主要是因為它沒有農業常識。因此,我認為,未來農業機器人需要有像標桿農機手學習的能力。一開始,農機手在前臺工作,農田作業機器腦就在后臺靜悄悄的向人學習;第二個階段是機器人作業自動開始,人類農機手感覺作業不太妥當,就進行適當干預和修正,第三個階段機器人自動作業,自己跟自己學習,獨立進行作業,反復迭代學習。所以在這里,我呼吁學者們把我們常說的監督學習一詞修改一下,我們平常說supervised learning,可以翻譯成有指導的學習,不僅僅是監督。指導老師比監督老師作用可大多了,需要引領智能農機進入狀態,是它的引路人。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來應對無法窮舉的工況,除了正學習還需要學習負樣本,利用專家群體智能分析并吸取作業事故教訓,物化為長期記憶,依靠突發場景觸發,正確應對事故。例如,無人農機把苗壟弄斷了,我們把它作為事故教訓建立一個常見事故防范庫,不斷補充訓練學習,以后就不再犯這個錯誤了。我們看到,用人工智能可以彌補突發情況下個體智能的缺失,可以讓100臺拖拉機,1000臺拖拉機都可以向標準農機手那樣干活,沒有情緒,不鬧脾氣,就很好。
因此,我對人工智能賦能農業,前景看好。我國農業相關勞動力數量急劇下降,農民進城,鐵牛耕地,智慧農場迫在眉睫。我個人認為,當前階段主要強調智能,把人的智慧納入到農機系統,不要急急忙忙把意識、情緒這些東西納入到農機系統。中國人工智能2030年要占領世界高地,智能農機舉足輕重,要勇闖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無人區,抓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加速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
我在這里分享一下我對未來農機的看法,報告題目是《未來農機:會學習的農田作業機器人》,重點強調會學習。
未來農機到底講的是什么時候呢,我個人看法,大家知道1950年人工智能誕生,我們講人工智能100年,到2000年人工智能算是走過一半的時間,那回顧我們已經走過的前50年,我愿意把前半部分叫做傳統的人工智能。以我為例,我在讀博士的時候就已經在從事人工智能相關研究,人工智能幾起幾落,身在其中,深有體會。那么新一代人工智能呢,是在下一個五十年,中間的分界是什么?是當前研究的熱點:深度學習!從人工神經網絡到淺度的機器學習,發展到深度學習,使得人工智能從陽春白雪走入大眾。
那么把傳統智能叫做計算機智能是不過分的,目前所有的軟件、所有的智慧,都是在計算機上完成的。那么后50年,人工智能還在計算機上做嗎?我覺得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特征可以用這幾個字來表示:無意識的類腦智能。不是僅在計算機上寫軟件,也不是一直講提高算法算力,它要有一個大的躍升。那么我們去設想一下,人工智能100年時候的農機是什么樣呢?
說起人工智能100年,我們很多人都能身臨其境。我想了一下,概括出未來農業機器人的三種形態:輪式/履帶式的機器人,舉例而言,當前我的團隊正在東北大田進行無人拖拉機的大面積作業,這是第一種形態;還有一種很重要的形態,是多足多臂機器人,尤其是采摘機器人;當然,還有同等重要的飛行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放在一起,不是一臺而是多臺,不是一架,而是多架,共同組成拖拉機載無人機,無人船載無人機,或者載多足多臂機器人。由于農業植被差異性、農田作業復雜性,決定了農田作業機械的多樣性。我覺得這三種形態在一起,會更有生動的畫面出來。
我今天的報告,大致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一個叫起跑線,一個叫生態,一個叫學習。
自動駕駛是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起跑線
先講講起跑線,我個人認為:自動駕駛是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起跑線。我們要將農村大面積的作業用機械化、智能化來替代,首要的,就是農機的駕駛腦。很遺憾,前幾年我們走了一些彎路,過分看重智能駕駛L1、L2到L5的分級定義,過分從定義出發。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逐漸淡化自動化駕駛的等級劃分,遇到特殊情況的時候人適當干預一下,尤其是農田,我們強調的應該是應用價值。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到農村的時候,農場主關心的更多是你的產品能不能干活、能不能省錢,當然,我們仍然要堅守駕駛的安全問題。如果說農業的無人駕駛分成三個時期來做的話,0到1的科研探索期已經過去了,現在1-10更多是產品的孵化期、市場的創新期和社會的接收期;那么,10到10的N次方呢,我個人認為是2025到2035年,到2050,正好是下一個50年,正好是人工智能100年,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大家知道,這里面最痛苦的就是當前,1到10產業化的痛苦時期,這條路不好走。農場半封閉狀態,場景相對簡單,無人駕駛技術發展會比道路上的自動駕駛快一些。
要做智慧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些一個都少不了。但是由于我國機械化、自動化不夠扎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在倒逼自動化、機械化,尤其是拖拉機,它的主要動力原來是模擬式的,不是數字式的,不便于人工智能對其進行改良。我們要由機械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才能克服這個問題。我們用三種方法來解決智能農機的問題,后裝、前裝及新概念拖拉機,也就是無駕駛艙農機。農業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任務繁重,農田作業主力軍是大馬力拖拉機。在智慧農場的應用當中,拖拉機要配合農具進行中耕植保、耕整地、機械收獲、運輸等一系列工作。過去我們比較強調拖拉機本身,但是真正的有效載荷在于后面的農機具。農活要干好,更要強調機頭和農具的一體化。在東北、新疆,先將玉米小麥大豆等大田作物作為智慧農業落地的第一步,能夠解決大量的勞動力缺口問題。
這是目前在東北做的工作,現在我們正在試圖將單臺無人拖拉機變成多臺,形成一個群體系統作業的樣子,能夠完成農業機械化、智慧農場所有環節,包括大雪天,也包括夜間、復雜地形。我們現在更感興趣的,如剛才所講,是機載無人機和機載多足多臂機器人。
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生態:智能網聯
我們認為,當前對于中國農業要強調四個字,智能網聯。如果把所有傳感器都放在農機上,成本太高,能不能進行一定的環境改造,農業新基建給我們帶來了契機,5G+數據中心+農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這樣能不能把北斗在農業上充分發揮作用,建立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導航定位系統,利用5G超高帶寬、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的特性,極大降低拖拉機載傳感器的成本,因為眾所周知,一個激光雷達就要幾萬甚至幾十萬,有時候一個還不夠,能不能通過機、物、網、管系統的優勢改善智能網聯。這塊地是農場的,是固定的,那么農場是否能夠把地面增強系統弄好點,在農忙時節把基站架起來,好處就是農田是不動的,今年的土地測量、路徑規劃明年還可以繼續使用,更方便進行土地管理。所以我國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加強垂直系統的農業物聯網,就可以實現精準操控。據報道,農機一千米定位精度誤差只有5cm,這就很好了呀。精準控制有很多辦法,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把拖拉機的V2X變成碎片化的“V”, “V”變小一點,把發動機、農具的消息都給傳出來,便于農場主云上操控。在大型農場進行無人化工作,我們看到的是沒有人,但是這些農業作業現狀我們都能知道的話,例如農場主在家里通過Pad就可以控制犁鏵、控制拖拉機檔位、甚至進行增值服務,那該多好啊。
經常有人提智慧農場為無人農場,個人覺得不太確切,應該叫像無人農場,因為農場看不到那么多人現場操控,但是人類仍然在起作用。人工智能我的定義是人類智能的體外延伸。農場主在操控中心操控一臺臺農機的時候,那就是我們的智慧農場。智慧作業,就是操控手,尤其是遙控的操控手,加上智能網聯,再加上會學習的農田作業機器人。我曾經把農業場景的拖拉機手比作駕駛腦,但是現在看來并不確切,不單單是駕駛,應該是農田農機作業腦包括對農機作業的有效控制,參數的調節和適時的干預。這樣的情況之下,一個農場就可以變成少人農場或者幾人農場。
會學習是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核心
最后重點講一下會學習。農田作業的機器人,一定不是簡單的機械化、自動 化,最基本是會學習。這個事情稍微追溯的要遠一些,人為什么能夠站在生物鏈的頂端,他的感官力氣都不是最強的,人最厲害的是發明了脫離生命體的文化和文明,尤其是教育。人類用1/4的生命時間去學習,通過教育把全社會的群體智能吸收為個體智能,進而又變成群體智能,迭代發展。因此,人腦組織先天基因的持續進化和后天學習的雙突破,才成就了人類的認知革命,也才進一步成就了人工智能。因此,我這兒有一個基本認識,那就是智能是可以教育的,文明是智能生產的。
我認為,學習的能力才是人工智能最基本的能力,因為會學習才能解釋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我對本世紀中葉未來農業機器人的定義,九個字,可交互、會學習、能進化,按照人類意志安全高效完成農田作業任務。在東北,為什么農場主歡迎我們,不單單是因為我們可以節省勞動力,因為傳統的拖拉機手,他是人類,有情緒,在不開心的時候會在地里空跑耗油,農田作業機器人就沒有意識和情緒,會按照人類的指示老老實實地干活。白天也好,夜間也好,都能夠好好干活。
農業自動化技術做到極致,但如果農業機器人不能像人一樣具備學習能力,不能應對農業植被的差異性,農田作業的復雜性,不能應對無法窮舉的邊緣工況,就無法完全替代人類勞動。因此,把一個千人農場,如何變成100個人,進而變成10個人,幾個人,這就是我們對于未來農場的期望。
這里面最有難度的,就是農業作業的常識,為什么現在有人說農業機器人還不能用,主要是因為它沒有農業常識。因此,我認為,未來農業機器人需要有像標桿農機手學習的能力。一開始,農機手在前臺工作,農田作業機器腦就在后臺靜悄悄的向人學習;第二個階段是機器人作業自動開始,人類農機手感覺作業不太妥當,就進行適當干預和修正,第三個階段機器人自動作業,自己跟自己學習,獨立進行作業,反復迭代學習。所以在這里,我呼吁學者們把我們常說的監督學習一詞修改一下,我們平常說supervised learning,可以翻譯成有指導的學習,不僅僅是監督。指導老師比監督老師作用可大多了,需要引領智能農機進入狀態,是它的引路人。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來應對無法窮舉的工況,除了正學習還需要學習負樣本,利用專家群體智能分析并吸取作業事故教訓,物化為長期記憶,依靠突發場景觸發,正確應對事故。例如,無人農機把苗壟弄斷了,我們把它作為事故教訓建立一個常見事故防范庫,不斷補充訓練學習,以后就不再犯這個錯誤了。我們看到,用人工智能可以彌補突發情況下個體智能的缺失,可以讓100臺拖拉機,1000臺拖拉機都可以向標準農機手那樣干活,沒有情緒,不鬧脾氣,就很好。
因此,我對人工智能賦能農業,前景看好。我國農業相關勞動力數量急劇下降,農民進城,鐵牛耕地,智慧農場迫在眉睫。我個人認為,當前階段主要強調智能,把人的智慧納入到農機系統,不要急急忙忙把意識、情緒這些東西納入到農機系統。中國人工智能2030年要占領世界高地,智能農機舉足輕重,要勇闖未來農田作業機器人的無人區,抓好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加速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hongrb.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