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廠里摘蘑菇離家近活又不累,掙的還不少……”家住定遠縣西卅店鎮雙橋村的貧困戶林兆蘭說起現在的生活,兩眼笑得瞇成了一條縫。近年來,定遠縣在扎實開展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的實踐中,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依托資源稟賦和群眾種養習慣,打造“豬、鵝、蝦、草(秸稈)、菌”五大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資源互補、優勢互補、共享互利的特色產業體系,走出一條農業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一頭豬”擦亮金招牌
“我們夫妻倆都在豬場務工,一天一個人就能掙120元,去年一年在這里務工就賺了35000元,我又把自家的十幾畝地按照600元每畝的標準,流轉給了溫氏集團,公司一次性支付給我8年流轉費82368元,現在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家住該縣大橋鎮的貧困戶劉家兵欣喜地算起自家的收入賬。
劉家兵因病于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邊是沉重的醫療費用,一邊是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劉家兵一時間陷入迷茫。一次偶然的機遇得知離家不遠的溫氏集團招工,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報了名,沒想竟然被直接聘用了,幾年下來,劉家兵的日子越來越好,收入高了身子也越來越硬朗了。
近年來,該縣以推動生豬產業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為出發點,實施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力爭三年內全縣建成萬頭豬場8家,千頭豬場近100家;同時積極引導101個扶貧豬舍和養殖大戶空欄補苗,迅速恢復生豬產能,截至目前,全縣生豬存欄55萬頭。另外,采取“公司+貧困村+貧困戶”的運營模式進行量化收益分配,2019年,全縣51個溫氏生豬養殖項目平均實現收益15萬元,有效帶動貧困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
“一只鵝”打出新名片
“我有技術,幫別人打工還不如自己干!”2016年7月,家住定遠縣大橋鎮義和村的貧困戶曹士根,申請辦理了2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開始自己發展養鵝,夫妻倆踏實肯干,半年下來實現純收入3萬元。2017年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當年出欄鵝數量近10000只,實現純收入20萬元。2017年12月,在鎮村幫扶下成立了定遠縣眾聯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3戶貧困戶共同發展鵝養殖,實現抱團取暖,在曹士根的帶領下每戶年均實現純收入1萬余元。2019年,老曹的家庭純收入達到16萬元,戶內人均收入超5萬元。
該縣充分發揮縣域養鵝傳統,傾力將鵝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支柱產業。一園區化發展鵝產業。已創建5個種鵝基地,8個標準化商品鵝養殖示范基地。二工業化開發鵝經濟。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形成鵝絨產品加工產業鏈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打造屠宰精深加工、冷鏈倉儲基地。三專業化技術保障。籌劃成立鵝產業發展研究院,規范養殖技術流程。目前,該縣鵝產業扶貧項目共投入扶貧資金3970萬元,建設扶貧鵝舍18個;計劃在3年內實現年養殖規模5000萬只的“百億元鵝產業”。
“一尾蝦”撬動大產業
“要不是養蝦,家里就完了!”2018年,孫長均老漢的兒子因車禍去世,留下了兩個尚且年幼的孩子,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又失去了“頂梁柱”,從此陷入了貧窮。2018年,孫長均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面對一家人要糊口,頂著喪子之痛,孫老漢擦干淚水繼續前行。在當地龍蝦協會會長曹永明的幫助下,孫老漢開始發展稻蝦養殖,第一年試養了兩三畝,當年實現收益七八千元。嘗到甜頭的孫老漢決定擴大養殖規模,2019年發展到18畝,2020年已經發展到30多畝,收入達到了十來萬元。左鄰右舍看到老孫掙了錢,也開始跟著他一起干,目前全村200多人都開始養蝦,面積發展到1800余畝。“只要不懶,通過養蝦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老孫說。
近年來,該縣憑借著適宜發展稻蝦共作的130余萬畝水田和溝坎田,大力發展小龍蝦產業。目前,全縣已建成2個稻蝦共生萬畝示范區、8個千畝示范片、22個百畝示范點。同步探索小農戶稻蝦養殖“家家養”模式,“一季稻兩季蝦”畝均綜合收益5000元。另外,注重延伸產業鏈效益,全縣已注冊龍蝦商標3個、蝦稻米商標7個,帶動全縣1600多貧困戶發展小龍蝦養殖,戶均年收益近30000元。
“一株‘草’”串起金鏈條
“偌大的廠房,成捆的秸稈碼放整齊,叉車正在把‘秸稈卷’裝車運往一路之隔的眾興菌業科技有限公司……”這是在該縣農興農業公司見到的一幕。“我們收儲的秸稈,每噸350元左右。按照行情,可以賣到每噸400多元,僅此一項,公司一季就可以獲利50至60萬元。根據股份協議,3個貧困村可增加20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收入。”農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呼軍說。當地政府按照“以村聯企、以企帶村、村企共贏”的發展思路,以“公司+貧困村”模式合作成立農興公司,配套建設秸稈收儲中心,專門為眾興菌業提供秸稈、制冰、包裝服務,2019年,帶動3個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0萬元,2020年預計將達到100萬元以上收入。
該縣因地制宜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撿回來的另一半農業”。一方面制定草產業獎補辦法,構建“鄉鎮、村、組”三級秸稈收儲體系,形成秸稈收、儲、存、運一條龍服務,目前,全縣已建成秸稈收儲站20個。另一方面,推行秸稈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每年利用秸稈110萬噸,秸稈年綜合利用率達93.01%,實現了廢秸稈的化害為利,“生金變銀”。
“一朵菌”引來新活力
“家門口就有大工廠,一個月到手工資4000元,以后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林兆蘭就業的大工廠正是位于定遠縣西卅店鎮內的安徽眾興菌業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食用菌研發、生產、銷售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實施年產2萬噸雙孢蘑菇及11萬噸堆肥工廠化生產項目,帶動周邊三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增收,目前已帶動600人就業,其中就業貧困戶90人,人均月收入約4000元,帶動當地村集體經濟增收200余萬元,并有效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食用菌生產。
近年來,該縣樹牢農業綠色發展新理念,圍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優化發展結構,全力打造一流菌產業基地,編制菌產業發展規劃,積極招引菌產業上下游企業,注冊成立“定遠縣燕兒飛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針對眾興菌業對肉雞糞的大量需求,與安徽省宣城市雙林畜禽養殖合作社初步達成投資2億元養殖3000萬羽肉雞項目意向。圍繞眾興菌業廢棄菌渣,引進東方金橋等花卉苗木企業,實現年利用菌渣6萬余噸,直接收益500萬元,實現變廢菌渣為寶。
“一頭豬”擦亮金招牌
“我們夫妻倆都在豬場務工,一天一個人就能掙120元,去年一年在這里務工就賺了35000元,我又把自家的十幾畝地按照600元每畝的標準,流轉給了溫氏集團,公司一次性支付給我8年流轉費82368元,現在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家住該縣大橋鎮的貧困戶劉家兵欣喜地算起自家的收入賬。
劉家兵因病于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邊是沉重的醫療費用,一邊是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劉家兵一時間陷入迷茫。一次偶然的機遇得知離家不遠的溫氏集團招工,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報了名,沒想竟然被直接聘用了,幾年下來,劉家兵的日子越來越好,收入高了身子也越來越硬朗了。
近年來,該縣以推動生豬產業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為出發點,實施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力爭三年內全縣建成萬頭豬場8家,千頭豬場近100家;同時積極引導101個扶貧豬舍和養殖大戶空欄補苗,迅速恢復生豬產能,截至目前,全縣生豬存欄55萬頭。另外,采取“公司+貧困村+貧困戶”的運營模式進行量化收益分配,2019年,全縣51個溫氏生豬養殖項目平均實現收益15萬元,有效帶動貧困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
“一只鵝”打出新名片
“我有技術,幫別人打工還不如自己干!”2016年7月,家住定遠縣大橋鎮義和村的貧困戶曹士根,申請辦理了2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開始自己發展養鵝,夫妻倆踏實肯干,半年下來實現純收入3萬元。2017年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當年出欄鵝數量近10000只,實現純收入20萬元。2017年12月,在鎮村幫扶下成立了定遠縣眾聯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3戶貧困戶共同發展鵝養殖,實現抱團取暖,在曹士根的帶領下每戶年均實現純收入1萬余元。2019年,老曹的家庭純收入達到16萬元,戶內人均收入超5萬元。
該縣充分發揮縣域養鵝傳統,傾力將鵝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支柱產業。一園區化發展鵝產業。已創建5個種鵝基地,8個標準化商品鵝養殖示范基地。二工業化開發鵝經濟。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形成鵝絨產品加工產業鏈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打造屠宰精深加工、冷鏈倉儲基地。三專業化技術保障。籌劃成立鵝產業發展研究院,規范養殖技術流程。目前,該縣鵝產業扶貧項目共投入扶貧資金3970萬元,建設扶貧鵝舍18個;計劃在3年內實現年養殖規模5000萬只的“百億元鵝產業”。
“一尾蝦”撬動大產業
“要不是養蝦,家里就完了!”2018年,孫長均老漢的兒子因車禍去世,留下了兩個尚且年幼的孩子,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又失去了“頂梁柱”,從此陷入了貧窮。2018年,孫長均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面對一家人要糊口,頂著喪子之痛,孫老漢擦干淚水繼續前行。在當地龍蝦協會會長曹永明的幫助下,孫老漢開始發展稻蝦養殖,第一年試養了兩三畝,當年實現收益七八千元。嘗到甜頭的孫老漢決定擴大養殖規模,2019年發展到18畝,2020年已經發展到30多畝,收入達到了十來萬元。左鄰右舍看到老孫掙了錢,也開始跟著他一起干,目前全村200多人都開始養蝦,面積發展到1800余畝。“只要不懶,通過養蝦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老孫說。
近年來,該縣憑借著適宜發展稻蝦共作的130余萬畝水田和溝坎田,大力發展小龍蝦產業。目前,全縣已建成2個稻蝦共生萬畝示范區、8個千畝示范片、22個百畝示范點。同步探索小農戶稻蝦養殖“家家養”模式,“一季稻兩季蝦”畝均綜合收益5000元。另外,注重延伸產業鏈效益,全縣已注冊龍蝦商標3個、蝦稻米商標7個,帶動全縣1600多貧困戶發展小龍蝦養殖,戶均年收益近30000元。
“一株‘草’”串起金鏈條
“偌大的廠房,成捆的秸稈碼放整齊,叉車正在把‘秸稈卷’裝車運往一路之隔的眾興菌業科技有限公司……”這是在該縣農興農業公司見到的一幕。“我們收儲的秸稈,每噸350元左右。按照行情,可以賣到每噸400多元,僅此一項,公司一季就可以獲利50至60萬元。根據股份協議,3個貧困村可增加20萬元左右村集體經濟收入。”農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呼軍說。當地政府按照“以村聯企、以企帶村、村企共贏”的發展思路,以“公司+貧困村”模式合作成立農興公司,配套建設秸稈收儲中心,專門為眾興菌業提供秸稈、制冰、包裝服務,2019年,帶動3個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0萬元,2020年預計將達到100萬元以上收入。
該縣因地制宜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撿回來的另一半農業”。一方面制定草產業獎補辦法,構建“鄉鎮、村、組”三級秸稈收儲體系,形成秸稈收、儲、存、運一條龍服務,目前,全縣已建成秸稈收儲站20個。另一方面,推行秸稈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每年利用秸稈110萬噸,秸稈年綜合利用率達93.01%,實現了廢秸稈的化害為利,“生金變銀”。
“一朵菌”引來新活力
“家門口就有大工廠,一個月到手工資4000元,以后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林兆蘭就業的大工廠正是位于定遠縣西卅店鎮內的安徽眾興菌業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食用菌研發、生產、銷售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實施年產2萬噸雙孢蘑菇及11萬噸堆肥工廠化生產項目,帶動周邊三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增收,目前已帶動600人就業,其中就業貧困戶90人,人均月收入約4000元,帶動當地村集體經濟增收200余萬元,并有效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食用菌生產。
近年來,該縣樹牢農業綠色發展新理念,圍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優化發展結構,全力打造一流菌產業基地,編制菌產業發展規劃,積極招引菌產業上下游企業,注冊成立“定遠縣燕兒飛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針對眾興菌業對肉雞糞的大量需求,與安徽省宣城市雙林畜禽養殖合作社初步達成投資2億元養殖3000萬羽肉雞項目意向。圍繞眾興菌業廢棄菌渣,引進東方金橋等花卉苗木企業,實現年利用菌渣6萬余噸,直接收益500萬元,實現變廢菌渣為寶。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hongrb.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